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风采

学院风采

跨越国界的建筑交流

 ——记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筑梦讲坛2017年第一讲

 

文\戴宏杰    图\袁梓峪






 

       3月1日,14:00,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作品分享研讨会在理科楼B 4-1召开。三位外教向同学们介绍了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优秀作品和英国建筑学授课的教学理念。建艺学院副院长余翰武和李丹老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建艺院的同学们积极到场聆听讲座。
 
       研讨会开始,Bee Gan介绍了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教学情况,并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报告的主讲老师Paul King和Oli Canningham。随后,Paul开始了他的报告,他放映了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自然与建筑环境系的学生的部分优秀作品,在大家欣赏作品的同时,他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教学模式。他提到,在学生构思建筑之前,他们会先引导学生结合场地、环境和人文来设计建筑。一栋成功的建筑是可以和环境相辅相成的,要在设计的过程中保护和利用环境,使之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此外,他还提到他们的任务书十分简单,只是把大致意思表达给学生,在给出的条件很少的情况下,更多依靠的是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和整体协调能力。
 
       会上,他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对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他们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要进行三年的学习。在他们大一时,他们就开始将建筑与光和环境相融合,强调创意为首的时候又不忘手法相结合的理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建筑的形成是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到了大二时,他们会更多地接触电脑制图,这样他们就可以将手绘和电脑制图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创造建筑,表达建筑。大三时,他们更多的是去参观实习,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他们会去一个废弃的工厂,并对如何对这个工厂进行改造,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英国会尽量保护废弃建筑,尽可能对建筑改造和装修,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大三下学期的时候,他们会去利物浦考察。利物浦是一个文化交流非常多的城市,学生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创造出不一样的建筑。
 
       老师讲解完毕后,有同学问老师在来中国之前有没有了解过中国的古建筑。老师说:“在来中国之前是没有了解过的,但随着网络和科技的进步,世界越来越小,建筑师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也更有利于建筑师们了解世界上的建筑了。”
 
       建筑的交流是不分国界的,建筑的创意更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