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风采

学院风采

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到人文学院讲学

 文\龙锦婷 贺婷军    图\邬敏
 






     
       4月26日下午,一场主题为“佛教汉语研究现状与前瞻”的讲座在九教105教室举办,主讲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朱冠明教授。朱冠明教授将此次讲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佛教东传及佛教翻译的影响、佛教汉语概况、研究方法、当前研究动态、研究情况及佛教汉语研究的展望。
 
       朱冠明教授主要讲述佛教东传及佛教翻译的影响。他列举洛阳龙门石窟及吕叔湘的著作《南北朝的人名与佛教》这两个例子,指出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是佛教在东汉时传入我国的直接影响结果,而南北朝的人名如“悉达”则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朱教授说:“在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的规模极其宏大,这对我们研究汉语非常有用。佛教汉语的语言特点是口语化和外来语,口语化的代表就是《西游记》和《红楼梦》等著作,但是也不乏文言性;外来语则分为音译、意译和移植,音译的词语有夜叉、比丘、魔等;而意译则有因缘、过去、未来等;至于移植则有思考、自己。”
 
       “当前佛教汉语的概况主要是语音、词汇、语法。那么如何研究呢?第一,作为基本预料的研究;第二,同经异译研究;第三,梵汉对勘研究。”其后,朱教授针对这几个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同时他也提到,目前的关于佛学汉语的研究动态主要是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电子版佛典在2016年即将面世。
 
       讲座最后的是自由提问环节。前来听讲的法学院法学博士生、讲师刘鄂提问道:“关于僧团的管理有哪些呢?”对此,朱教授提到了大家并不熟悉的一个词——“羯磨”,“所谓羯磨,就是指佛教中按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团和个人事物的各种活动。僧众必须严格按照羯磨行事。”14级汉语言文学的罗芮也提问道:“与学习佛教语言类似,有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语言呢?”朱教授回答:“语言学习没有捷径,除了像赵元任先生那样的语言天才,我们一般人更多的是将自己浸淫在一种语言环境中。”
 

       15级汉语言2班的李嘉轩特意赶来听这个讲座,他说:“印象最深的是朱教授所讲的佛教语言研究的现状,佛教语言不仅是中国在研究,韩国日本甚至一些年轻的欧美学者也在研究,体现出新时代科学研究的国际性,这对我以后的专业学习有很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