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5日,连续三天的湖南中德班模式第一届第五次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以及心理咨询案例督导活动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北校区)圆满结束。此次培训和督导由华中科技大学熊卫教授主讲,我校心理中心专职老师,湘潭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的心理中心老师一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培训从精神动力学的三个方面展开:心理动力性干预、倾听与心理治疗以及抑郁与自杀的心理动力学解释。对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技术、倾听的视角和要素以及如何从精神动力学角度解释抑郁和自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讨论。强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个体与父母早期依恋关系对个体人格塑造和心智功能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所说:咨询师作为一个考古学家,在面对不同问题的来访者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第三只眼的作用,悬浮地去倾听、去观察,善于从来访者早期的成长经历中去寻找引起当前情绪行为、人格等方面问题的原因。
另外,当前抑郁症作为引发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熊老师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给予解释,指出最核心的抑郁症状应该包括四点:第一,自尊丧失。即自责、自我评价过低、自我贬低等;第二,自我攻击。即自杀、自伤、自残、各种变相的自我攻击行为;第三,自我丧失。即没有自我,为他人而活;第四,丧失愉悦。即抑郁、悲观、缺乏快感等等。引起抑郁发生的共性因素包括个体早期的母婴关系、养育质量、成长环境和创伤经历等。熊老师说“作为精神科医生,面对抑郁症患者,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试图从生物学层面进行改变。到目前为止,这种改变是卓有成效的,但仍有大约30%的“难治疗抑郁”案例令我们手足无措”。所以,作为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我们能做的不是诊断和治疗,而是及时发现和上报。
理论和技术知识培训之余,熊老师对参与本次培训老师们上报的案例进行督导,其中我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任莹老师也上报了案例。熊老师以不同个案的成长经历为脉络、以精神动力学中自体—客体关系为方向标,给不同心理问题命名,寻找问题原因,探讨咨询方案,强调个体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和稳定发展应有连续的养育,不难发现,大多数临床个案都有留守或寄养的经历。另外,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应循环反复地运用面质、澄清、解释、修通等技术优化来访者的防御,让其有更多的选择性。
连续三天的培训在大家意犹未尽时结束了,虽然参与培训的老师们来自不同的高校和岗位,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相似性让老师们颇感亲切,整个培训过程大家畅所欲言,有相见恨晚的默契,也有意见相佐时的多元素讨论让大家倍感时间匆匆、收获满满。培训不仅有利于各校心理老师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心理咨询专业化技能,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质量,促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